智能驾驶商业化进入“城市 NOA 争夺战”,车企与供应商的财务结构随之改变。首先是研发会计处理差异:软件与算法部分是否资本化直接影响当期利润;其次是高算力域控带来的硬件成本与云端推理费用,成为毛利率的新变量;第三是数据资产的沉淀,虽然尚未入表,但将通过订阅收入与服务渗透率体现估值弹性。
量产路径上,“软硬解耦+迭代订阅”的模式更易穿越周期。前装一次性硬件利润有限,后装或 OTA 订阅可拉长 LTV(客户终身价值),对现金流更友好。对投资者而言,需要同时跟踪“装机率—激活率—付费率—续费率”的完整漏斗,而非单看装机量,以免高开低走。

监管合规、长尾场景安全与数据合规成本也值得纳入模型。真正具备端到端闭环能力的企业,将获得更高的估值系数;仅靠堆算力与营销叙事的公司,难以在现金流表上自证。智能驾驶的财务学,本质是“高研发+长现金流回收”的耐心赛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