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—2025年,多家车企通过降价和权益升级抢占份额,价格战成为全年主旋律。价格调整首先压缩整车端单车毛利,随后传导至动力电池、热管理、轻量化等核心零部件环节。供应链企业若缺乏技术壁垒或规模效应,议价空间受限,现金流风险加大。
另一方面,头部电池与电子电气供应商通过“原材料联动定价+规模降本+平台化设计”,在降价周期中维持毛利率稳定。整车企业则加强 BOM 优化与平台复用,一体化压铸、CTC/CTB结构、域控架构等技术带来单位成本曲线下移。价格战在短期扰动利润,但也加速劣币出清,行业集中度提升。

对于投资者,观察关键在“降价节奏匹配的成本曲线”。谁能在两季内实现成本降低覆盖终端让利,谁就拥有估值溢价。反之,盲目扩张与价格追随,将在财报中以毛利与费用率的双杀呈现。价格战的尽头,不是血拼,而是效率与技术的胜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