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释放时刻资源并平衡白天高峰压力,越来越多枢纽机场加大夜间航班投放,形成“夜航经济”。对于旅客,红眼航班意味着更低票价与更高时刻选择;对航司,夜航能提升机队日利用小时,摊薄固定成本;对机场,夜间商业与地面服务的延时经营带来新的非航收入。然而,夜航并非简单延长营业时间,它对空管容量、地勤效率与噪声管控提出更高要求。
要支撑夜航规模化,枢纽需要在“放、管、服”三端协同:放行端通过CDM(协同决策)压缩滑行与等待时间;管制端优化离到程序,夜间合并扇区、提升放行效率;服务端确保行李、保洁、加油与机务保障的全链条响应,避免“夜间小延误变大延误”。此外,夜航的地面公共交通接驳是口碑关键,轨道与夜间巴士需要延点或加密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噪声与环保是夜航必须面对的议题。机场周边社区对夜间噪声更敏感,国际上普遍采用噪声曲线标准与罚款机制;航司则通过引入更安静的新一代窄体机、优化进离场航线与推行单发滑行等措施减小影响。整体来看,夜航经济是枢纽机场提升综合效率与商业价值的必选项,但必须以精细化运行与公众沟通为前提。只要“时刻—运力—服务—环保”四项平衡得当,红眼航班将不只是便宜机票,更是城市24小时交通网络的重要拼图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