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正在挑战铁路系统的韧性。高温下钢轨热胀风险增加,轨温与气温往往存在10—20℃的差值,轨温一旦逼近“胀轨红线”,就可能出现轨道几何尺寸异常,从而带来行车安全隐患。为此,多地铁路部门在夏季执行“高温限速+区段巡检+夜间养护”的组合策略,并在桥梁与道岔等敏感节点加装温度监测与胀轨报警装置,必要时临时降速或调整交路,确保行车安全。
除了钢轨,车载系统和车站设施也面临高温考验。动车组空调在满载运行时的功率拉到顶,系统的冷量冗余、滤网保养和冷凝水排放能力直接影响乘客体验;车站屋面与站台区的热岛效应加剧,要求补充雾化降温、遮阳装置与应急饮水点。为降低“高温—负荷峰值—设备故障”的连锁反应,铁路运营单位通过错峰排班、临时增开冷备车辆、加密检修频次等方式,构建更强的运营冗余。
从长期治理看,“韧性铁路”建设正在提速:采用更高标准的钢轨应力放散工艺与扣件系统,扩大轨旁监测传感器布设密度;在电力侧配置站内储能与光伏屋顶,缓冲空调高峰负荷;在客运组织上,通过“冷热资源均衡调度”和大数据客流预判抹平波峰。事实证明,面对极端天气,提前感知与冗余设计比事后抢修更经济。铁路系统的每一次迭代,最终都会转化为旅客在“盛夏旅途”的可感知安全与舒适。


